280.00
49.00
180.00
100.00
2019歌剧伤逝包头站,西洋歌剧的形式,中国民谣的色彩,话剧中的心理剧,纪念鲁迅先生诞辰一百周年,戏剧表演与音乐完美的结合,演员们用音乐表达承载起了戏剧表演的责任。
1925年,鲁迅创作了他唯一一部写青年人爱情的短篇小说《伤逝》,故事讲述的是一对深受五四运动新思潮影响而觉醒的男女主人公涓生和子君,扮演着在一个倍受封建思想压迫的社会环境中要求个性解放、并追求自由爱情的青年形象。
在他们相识后,因受到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戏剧作品《玩偶之家》的影响,大胆追求自由的恋爱,勇敢地反抗封建道德与世俗的偏见,冲破封建家庭的牢笼,为了所谓的爱情同居在一起。而最后这段海誓山盟的爱情却因为世俗的偏见、社会的冷漠以及涓生的懦弱沉痛收场。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说:“人生最苦痛的是梦醒后无路可走。”在小说《伤逝》里他除了歌颂青年人争取自由爱情的觉醒,更多的让人思考如何去承担这种选择自由的后果。
《伤逝》中说“人必活着,爱才有所附丽”。这个“爱”不仅限于爱情,它包含所有的爱和梦想。
鲁迅的智慧可以延伸到每一个时代。多年来他的很多作品都被不断解读和创新,并被改编为其它艺术形式。《伤逝》也有电影、芭蕾舞剧、话剧等形式的呈现。而这部作品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再创作一定是中国第一部抒情歌剧《伤逝》。
1981年施光南为纪念鲁迅诞辰100周年,以鲁迅小说《伤逝》为蓝本,与当时的中国歌剧舞剧院合作,创作出民族歌剧《伤逝》。
改编后的歌剧情节紧凑、结构新颖,以春、夏、秋、冬的时序及六个相互连贯的场景为线索,以主人公子君、涓生,相识、相恋、相爱展开剧情,其旋律之优美,唱段之经典,在我国民族歌剧史上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说歌剧《伤逝》开启了歌剧这一西方艺术形式与中国民族性融合的新时代。歌剧《伤逝》除了包含咏叹调、宣叙调、对唱、重唱、合唱、伴唱等几乎所有西洋歌剧的表现形式外,还融入了丰富的中国民谣色彩和时尚信息,并将传统戏曲中对汉语语调的处理方法巧妙地运用其中,加强了它的抒情基调。
剧情巧妙地运用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场序结构,采用倒叙手法首先展现春之黄昏,涓生归来,凝望某会馆门楼,痛苦回忆着往事......
夏日小院,紫藤花架下,涓生等待子君的到来。子君告诉他,她因读《娜拉》与叔父吵翻,并表示“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子君接受了涓生的爱情,他们沉醉于初恋的幸福之中。秋日如丹,涓生和子君迁入新居,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但是世俗偏见使他们受到嘲讽,接着涓生被辞退了职务。涓生决定重新另谋生路,但是他们的自由结合使周围的人给以白眼,连挚友也避开了他们,夫妻感情因而发生了裂痕。
西风乍起,冬天来临,他们的爱情发生了危机。涓生感到天真的理想不过是梦幻,他想,求生只有各自飞去。他违心地说出了:“我已经不爱你了!”子君心寒,带着被撕裂的心离开了家。悲剧给人留下了深深的思索。
2019歌剧伤逝包头站,没有强烈的情节冲突,更没有生与死的较量,有的是五四运动后青年们内心的一种探索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