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0.00
49.00
180.00
100.00
每个人都守着巨大的秘密,不是么?我们不必分享,但是我们不要遗忘。10月31日至11月4日鼓楼西剧场,2018“直面戏剧“三部曲系列之二《那年我学开车》-北京站,带你窥探和审视着那些不为人知、如同谜一样的生命与欲望。
《那年我学开车》
《那年我学开车》,鼓楼西剧场“直面戏剧”三部曲系列之二。美国当代剧作大师玻拉·沃格尔(Paula Vogel )编剧,国际专业制作团队。一部“洛丽塔”式的话题之作,以女性视角更加细腻表现一个女孩的隐秘青春。
该剧本获1998年普利策戏剧奖,1997年戏剧文学最佳剧作奖,1997年奥比最佳剧作奖,1997年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热演千场,普利策戏剧奖、纽约戏剧评论圈最佳戏剧奖。
剧情简介
一个“洛丽塔”式的故事,被放在二战后60年代经济萧条的美国马里兰,一个叫小贝的女孩从11岁到18岁的青春期里。一样是未成年少女与父亲一般的男人,一样是年龄与伦理的禁忌,一样是青春的肉体和性的纠缠。小贝的姨夫叫佩克,从战争中回来的中年男人。
年轻的小贝,比同龄女孩拥有更性感、更具诱惑力的肉体,她像一簇青春的火焰,烧得又红又烫,从里到外明晃晃地发亮。这火焰的光芒,既天真又邪恶,或者说,天真就是一种邪恶。佩克姨夫在这火焰的温暖里得到慰籍,也被这火焰的灼热烫得遍体鳞伤。
他们之间隔着的不仅仅是27岁的年龄差,他们俩各自的青春期,隔了一场战争的创伤。佩克的生命里有一个等式,一边是酒精,一边是小贝,非此即彼。而车,开车,教小贝开车,是这个等式的天平,是佩克姨夫的自信。是的,故事的最后,他失去了小贝,失去了驾驶的资格,当然,也失去了生命。一个等式的左边丢掉了,沉溺在酒精里的佩克姨夫最终也丢掉了天平,从楼梯上醉酒失衡摔下去的结局,是对于佩克彻底失衡的生命最恰如其分的终结方式,残忍又有力。
Paula Vogel的这个故事里,最令人拍案的就是“教开车”这个设定,贯穿整个故事的始终。男人这边,是“驾驭”和“控制”的自信,是对车和对女孩两种情感的互相映射,是驾驶技能与性爱技能的同期启蒙,是对在路上的自由和可能重新开启的青春的向往。女孩这边,是学习,也是试探,是一点点害怕,是更多的默许、期待和依赖,是长大之后的独立驾驶,是青春的疯狂之后“从来不吃罚单”的回归。
一个好的故事,也是一个二度创作者容易如履薄冰的故事。这些青春、性爱、禁忌与毁灭的命题,一不留神就走向了满场狗血,或一不留神就走向了隔靴搔痒。而这次鼓楼西的版本,在导演和整个主创团队的二度创作下所呈现出来的舞台表现,令人喜出望外。
国际媒体评论
罪行之后,没有一个人能保持原貌,那些伤疤太深,并将永久存在。但有没有一个人,可以称作是完全的圣人或者魔鬼?在沃格尔表现的世界中,并没有。--D.L.格鲁弗 休斯顿周报
剧作既包含着冷静客观,也有深刻的共情;既是愤怒的,也是慈悲的;既轻巧,又充满毁灭性。但它又丝毫不会使人感到不统一或者不完整。--本布兰特利 《纽约时报》
该剧以令人不安的禁忌主题、无情而无间断的表演以及强烈的戏剧性,来挑战我们共同的舒适地带。剧中大量的焦虑的对话直接扑向观众,令人无法回避。--鲍勃阿贝尔曼 《晨报杂志》
国内演出评论
《那年我学开车》,难得的好戏,描绘了迷一般的生命,性,欲望……-- 剧作家 万方
《那年我学开车》,洛丽塔题材,这次由"萝莉"自己讲述,却讲出了"漂泊的荷兰人"式的沉痛和神秘,又与歌队的喜剧喧闹相参差,悲喜交集。剧作棒,表演也酣畅。欲望撩人,分感极难拿捏。-- 文艺评论家 李静
这样一部好戏,让我大声的笑、无声的哭。多少成长路上难以言说的感受,多少曾经遇到过的人,已经遗忘的事,都静静泛了起来。--戏剧记者 王润
主创团队
编剧:波拉.沃格尔(Paula Vogel)
翻译/文学顾问:胡开奇(Kaiqi Hu)
导演:李迈(MICHAEL LEIBENLUFT)
音乐总监:阿怪
演员及角色
关皓天饰佩克
孙语涵饰演小贝
苏晔饰母亲、姨妈
孙悦饰外公、男同学
周情云饰外婆、小小贝
2018“直面戏剧“三部曲系列之二《那年我学开车》-北京站,这里没有声嘶力竭,没有呼号教化,只有一个女孩,袒露她的过去给你看。因为真实,因为深邃,她天真的时候,你爱她的全部,她世故的时候,你爱她的全部。你爱她,你也爱她爱过的人。